1月10日,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暨2020年工作会议上,公司向周孝信、薛禹胜、黄其励、沈国荣、郭剑波、陈维江、汤广福等7名院士授予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功勋人物”荣誉称号。
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授予这一荣誉称号,意义远大于一个奖项,这一举动不仅释放出重视科技人才、加快科技引领的强劲信号,更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,折射出电网企业响应国家号召、寻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光点。
科技功勋,不是颁给一个人的荣誉
首次颁发科技人物功勋奖,显示出公司对创新的高度重视。这不仅是对已有的科研成绩的肯定、对公司科技创新精神的传承、对广大干部员工的激励,更是对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期许。
功勋,代表着成绩斐然,也代表着责任担当。在公司“两会”现场,院士们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强调:科技功勋,并非是颁给一个人的奖,而是对推动电力发展进程时代群像的褒奖。
“这个奖并不是颁给某一个人的,我们仅仅是代表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说。近些年,国家电网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已经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电力系统、安全运行最好的电网。“这是几代人长期以来互相努力、前赴后继创新的成果,归功于整个电力系统干部职工几代人的共同奋斗。这个奖是大家的,我们只是做了自己领域分内的工作。”
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认为,公司从企业角度丰富了“功勋”这个荣誉称号的内涵:“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荣誉,还是对科技创新、电力工业创新价值贡献的肯定。对于在国家电网公司形成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氛围,有鲜明的导向作用。”
党的十九大以来,“创新引领”的理念再三被强调。企业承担着创新的主体责任,公司一直以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。
自2019年年初“三型两网、世界一流”战略提出,其本身的创新内涵和公司各项开放合作新举频获关注:推出科技创新“四个开放、四个合作”八大举措,向全社会开放实验室,与高校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组成联合创新体……人们能明显感受到,国家电网这艘巨型航母正发生着一系列转变——更加开放、更具活力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表示,“三型两网、世界一流”战略实施以来,公司将科技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,深化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,打造开放合作创新生态,集中优势攻关,并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,肯定和突出一线科研人员贡献,加大分红激励工作力度。“国家电网公司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,使得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学有所用,有所贡献。作为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,我将继续努力做好研究工作,发挥专长,服务‘三型两网’建设。”
敞开大门,变革带动万众创新
目前,国家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压等级最高、规模最大的特大型交直流大电网。以重大项目推动重大工程、重大工程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模式,让公司在短短十几年走到了世界能源电力行业前列。
那么,在能源转型已成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,国家电网如何实现再创新?“三型两网、世界一流”新战略给出的答案是:开放。
“能源转型通过清洁能源替代与电能替代,强调精准的用户服务,来维护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。未来电网对于超大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及需求侧节能减排的支撑,更突出了电网在能源系统中的枢纽地位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表示,电力系统必须从对内部装备的管控,扩展到与海量的环境信息、社会物体和参与者的交互。为此,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“三型两网”的战略,将智能电网与电力物联网深度融合,成为能源枢纽的共享平台。
“技术发展到今天,学科交叉非常明显,行业里不同领域的沟通协作、互相支撑是今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措施。”黄其励认为,“三型两网”把物理网、信息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结合,相当于在坚强物理电网的基础上加一个智慧大脑。“当前社会处于高度信息化、智能化的发展阶段,不仅对于电网企业是浴火重生,对各行各业都是如此。创新方向是必须的,内容是广泛的,需要人人参与。”
汤广福表示,“三型两网”只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要再创建一个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。
在长期以来的科技创新攻关中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“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”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容被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,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更加凸显。
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,电网以前更多是以重大工程带动创新,时间尺度大多是几年。而在能源转型挑战下,电网很多技术创新已走入“无人区”,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经验,有许多基础性创新需要长期的基础理论支持,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钻研。
薛禹胜表示,中国要从一个电力的大国成长为电力的强国,就必须在大力发展应用科学的同时,也足够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。
“要改变松散的合同关系,变成大家一起干一件事。”汤广福表示,在未来的创新中,怎样有效牵头,围绕一个基础性材料、一个基础性器件、一些基础性项目,以国家立项带动企业、社会资源投入,形成相对固化的联合团队,在5~10年、10~15年甚至更长时间稳定输出科研能量,是值得探索的方向。
能源转型,走一条艰难的创新路
电网创新,绕不开能源转型这个大背景。
1月10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。国家电网公司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。其中有3个项目成果直指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、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能力、源网协调控制等与能源转型息息相关的新技术。
“能源转型,新能源是关键,但电网是核心。未来的电网建设决定了我国能源转型转得有多快,能不能转得好。”汤广福认为,公司在推动能源转型上承担着重要责任。“三型两网”建设是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,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电力科技创新的实践,也是公司在能源转型环境下新的尝试。
未来,如何驾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电网,如何让电网更加智能,如何完善电力市场构建,都关系着能源转型进度和质量,需要包括电网企业在内的各界创新主体更多投入。
“电力系统的安全防御体系面临着如何更好、更主动地支撑能源转型及社会参与的巨大挑战。推动能源链上游的可再生能源发展,并积极为其下游的电能替代创造友好平台。”薛禹胜表示,为了应对由于物理领域的开放所引入的安全性及充裕性风险,需要建立更完备的停电防御系统;为了应对由于信息开放而增加的信息安全风险,需要建立信息缓冲环节;在强调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能源变革中,能源系统必须充分满足社会的知情权及参与权,需要研究并处理市场竞争、监管机制、政策等社会行为的新思路、新技术。
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进一步提高,电网形态将面临着严峻挑战。“能源转型有三个途径,第一个是一次能源的清洁化,第二个是二次能源的电气化,第三个是电网的智能化。”黄其励表示,聚焦电网安全运行的技术研发非常重要。而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不断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,将对能源转型有所助益。
“现在泛在电力物联网有许多试点层面的创新,未来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,需要不断深化,将试点成果打包、整合、协调,调动社会资源,在技术创新、商业模式层面都需要科技创新。”黄其励说。
实际上,公司在推动能源转型的路上一直在投入。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一年以来,许多好的试点经验正在显现。
2019年,公司正式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,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这个夏天用上绿色电能,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%绿色电能供应;电动汽车与绿电交易互动,来自青海的光伏扶贫电,通过电力交易和输电大通道直送北京;新能源平台辅助各级政府决策,促进新能源科学发展,带动产业聚集……
创新很难,但再难也要走下去。在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工作思路中,“深度激发自主创新活力”被列为推动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,提出要攻克“卡脖子”问题,抢占能源互联网科技制高点,打通创新链条。这一系列硬核行动,都显示出更加明确的信号:未来电网建设中,科技创新的位置将更加重要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,将驱动国家电网走得更远,为能源转型输入更多新鲜动能。